中医四诊合参教学版是融合传统中医诊断思维与现代智能技术的教学平台,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并培养整体辨证能力。若使用不当,易流于形式化操作,难以真正提升临床思维。只有遵循
中医四诊合参教学版的规范操作流程、注重细节,才能发挥其教学价值。

一、课前准备:明确目标,熟悉系统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对应病例(如“风寒感冒”“肝郁脾虚”),提前导入系统并设置考核重点;
学生需预习相关证型的四诊特征,了解舌象、脉象、问诊要点等基础知识;
检查设备状态:确保舌面诊摄像头清洁、脉诊仪传感器灵敏、耳机音频正常、网络/软件运行稳定。
二、规范操作流程:循序渐进,四诊有序
望诊环节:学生将模拟患者面部或舌部对准高清采集区,系统自动识别并标注异常特征(如舌红苔黄)。应结合图库比对,避免仅依赖自动提示,主动思考其病机意义。
闻诊环节:佩戴耳机聆听系统播放的典型声音(如咳声重浊、语声低微),并记录气味提示(如口臭、尿臊味),训练听觉与嗅觉辨识敏感度。
问诊环节:按照“十问歌”逻辑,通过触摸屏或语音向虚拟患者提问。系统会根据预设证型动态回应,学生需注意问题的逻辑性与完整性,避免跳跃式发问。
切诊环节:在脉诊仪上以“浮中沉”三部九候法按压,感受不同脉象(如弦脉、细脉)的力度与节律,结合屏幕波形加深理解。
三、四诊合参与辨证分析
完成四诊信息采集后,进入“辨证推理”模块,系统引导学生整合所有信息,选择八纲、脏腑或六经辨证路径;
鼓励学生先独立判断,再与系统推荐证型对比,分析差异原因,深化辨证思维;
教师可调取全班操作数据,针对性讲解共性误区(如“见舌红即断为实热”,忽略阴虚可能)。